明星八卦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荐文学作品近800部
9月28日上午,广州影博会重点活动之“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在广交会展馆举办,多位文学界、电影界大咖齐聚,共同回望“文学与影视的互融互促之路”,展望“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探讨当下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的改编佳作频现。文学与电影双向奔赴、交相辉映,呈现勃勃生机、光明前景。在思想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文学与电影的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与转化,更是以此互相滋养、相互提升,从而促进更高水平、更见精气神的精品创作。
中国作家协会也不断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深挖文学的潜能和空间,为新时代文学破圈传播、跨界生长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荐文学作品近800部。今年6月通过举办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的形式,推介了30部适合影视改编的作品,第二天就有作家进行了签约,多部作品受到影视机构的密切关注。”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表示,在本次广州影博会上,将有多部优秀文学作品推荐给各影视单位,“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更多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新时代文学的多维度发展。”
即使刀郎的歌迷在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云朵始终保持缄默。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紧密相连,融合互促,文学经典为电影创作提供丰沃的借鉴,电影也通过银幕的立体呈现、多样展现,拓展文学受众的群体,为文学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高峰对话将有助于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融合创作,助力推动电影和文学与时代共舞、与人民共情。
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从小说《解密》影视化谈起,以《文学如水,电影如云》为题发表演讲,“我被改编的电视剧有8部,被改编的电影有5部,加起来13部。很荣幸我的小说能够走向观众,我也希望它走向世界,代表中国电影人,代表中国作家,向世界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会长夏潮上台分享时表示,期待各方共同努力,为文学电影的改编和电影的创作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电影和文学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平台,希望有更多的文学家和电影人能够携手把两个不同的艺术表达载体更完美结合在一起。”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影视理论评论家尹鸿认为,文学与电影的融合、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需要更多地探索“如何有效和观众之间达成共鸣”。
当天,嘉宾们还就“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等话题开启圆桌论坛。
聚焦“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这一话题,国家一级导演尹力认为,电影和文学一样,都是要把“人”大写,“随着新技术的到来,未来电影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去揣摩,但是电影的核心是讲人的故事、表达人类情感和传达人类共同价值观,我想这永远不会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振华从编剧的角度探讨如何捕捉原著提供的创作信息,他认为改编的过程不能改掉作品的核心价值,“文学性如何变成影视当中可以操作的视觉性、动作性和戏剧性,这就牵涉到很多编剧的技法,这对每个编剧来说都需要很长时间修炼。”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从作家的角度谈到文学和电影如何实现双向赋能,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中骏则从出品方角度分析资本对文学和电影融合作品的影响。
面对“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话题,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作品虽然设定是“站在未来”,但作品核心还是回到人、回到情感,跟当下观众形成心灵共振和连接,“这个时代如果善用工具,挖掘自身最独特、人性的、心灵的、审美上的特点并把它放大,就有可能获得智网先机。”
当前,人工智能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后会不会抢了作家的“饭碗”?《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分享了他的思考,并对人工智能创作作品进行了分析。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则表示,自己不会选择AI写作,而坚持用传统的书写方式:“进行一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事的表达,这也是写作最终的价值所在。”
爱奇艺乐幕工作室总经理张超从平台的角度分析,认为科技赋能、制作流程可以更好地服务艺术家、创作者。秀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泽宁认为,技术领域上的更新可以赋能影视创作,“虚拟拍摄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让大家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去完成作品,无疑在整个影视行业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仇敏业时尚潮流动态与活动预告